从文化品格谈粤菜美感

《大粤菜》

赵利平 著

广州出版社

2023年8月

■黄天骥

最近看了赵利平君的大著《大粤菜》,让我从他对粤菜细腻生动的描写中,从他准确扼要的理论概括中,获得了类似“解馋”般的感受,获得了对粤菜作为传统文化重要方面的认识。更重要的是,还引起了我在哲学上对审美问题的思考。

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《建国方略》中曾说了一段话:“我国近代文明进化,事事皆落人之后,惟饮食之进步,至今尚为各国所不及。”中山先生为推翻封建帝制,到世界各地,为革命奔跑,当然领略过各地饮食的风味,知道在饮食方面我国先进的程度。事实上,我国饮食之美,也确为全世界所公认。君不见,世界各地的唐人街,必有粤菜馆,也必多有外国人跑来光顾,就足以说明一切。

但是,为什么中国饮食之进步,为世界各国所不及?为什么粤菜那么好吃?这与岭南文化有什么关系?这一系列问题,近来在学界虽然有人注意,但论者往往没有从事过饮食制作或经营管理的经验,多半是只能从书本到书本,作一些大而化之的论述而已。至于能从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角度,生动地描述和清晰地论述这重要问题者,则如凤毛麟角。因此,当我在拜读赵利平君的大著时,竟觉余香满口,又如见庖丁解牛,豁然开朗。

自古以来,我国对饮食是重视的。哲学家们注意到“食、色,性也”,认为饮食是人的本性问题,是维持生命存在的第一性问题。人们也早就认识到,食物有“五味”,据《吕氏春秋·本味》指出,早在远古的夏朝,伊尹便说:食物有“甘、酸、苦、辛、咸”五味,而要把它做出美味,就必须把五味调和。东汉时,荀悦在《申鉴杂言》中有云:“夫酸咸甘辛苦不同,佳味以济,谓之和羹。”所谓和,就是把不同的味,调和起来,而不是在食品中只有单一的味。在我国,传统的哲学思想是“天人合一”论,实质上,我们的祖先,早就认识到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,都是矛盾的统一体。天与人,自然是一对矛盾,它们之间,明显存在着差异。但是,这二者,又是“合一”的,这是物质世界和意识形态的客观存在。只有把不同的事或物统一起来,协调起来,才能获得完善和完美的效果。

正是基于中华文化思想传统的浸润,自古以来,我们的祖先对调制食物的要求,也追求“和”,亦即把不同食材的滋味,统一起来,“和而不同”,才可能在味觉上产生美的感受。这一点,其实在我国民间,也都是认知的,人们不是常说,“若要甜,加点盐”吗?盐是咸的,它的味,和甜味是矛盾的,是有差异的,但如果适当地把二者调和起来,两种物质产生的化学作用,能让食品在人的味觉中,获得更甜更鲜的效果。

我国曾长期是农业社会,从远古开始,祖先们的饮食,一直以植物类为主;随着畜牧业的发展,禽畜鱼等动物,也成为人们饮食的重要部分。在统一构成中华文化的基础上,不同地区的文化,也有所区别。在饮食方面,主粮多是“南米北面”,又因各地的食材和烹饪技巧的不同,在饮食味道方面,可以区分为鲁、川、苏、粤、闽、浙、湘、徽等八大菜系。不同的菜系,有着不同的特色。因此,如何研究和论述我国的饮食文化,在学术上确是一个难题。值得高兴的是,赵利平君的《大粤菜》,以“解剖一只麻雀”的办法,选取在八大菜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粤菜,作了深入的分析,为我们打开了研究中华饮食文化的一扇窗口。

利平君把论著称为《大粤莱》,是符合粤菜实际情况的。所谓“粤菜”,确实具有“广府菜”“潮汕菜”和“客家菜”等分支。又因广州是岭南经济政治和交通中心,随着潮汕人、客家人、粤西人到广州汇合,广府菜式也接受和融合了潮、客菜,让自身的菜系更加丰富。我是地道的广州人,吃惯了广府菜的白斩鸡、及第粥,但当我在广州菜馆吃到潮汕的“芋泥”,吃到客家的“盐焗鸡”时,才知道天外有天,才知道什么是天下之至味!当然,广府菜式的佳妙处,也为潮、客菜系所吸取。这三者,构成了以广府菜为中心的粤菜系谱。在《大粤菜》中,赵利平君详细叙述处于中原的“化外之地”,亦即居住在岭南的古越族,他们生活艰辛,不管什么蛇虫鼠蚁,捉来就吃,于是形成了惯于杂食的本性和传统。其后,在不同时期,基于各种原因,中原汉族人民不断南迁。岭南土著吮吸了中原文化,结合本土生活习惯,在饮食上便形成独具特色的谱系。

特别是从明代到清末民初,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中心,和海外人士有广泛的接触,接受了外来文化的影响,在饮食和烹饪艺术的一些方面,也融合了西方文化的特色。易言之,“粤菜不拘一格,充分利用岭南丰富的海陆食材,在烹饪技术上‘北菜南用,中菜西做’进而融会贯通,创造独属于粤地与时俱进的风味”。赵利平君这一判断,扼要而准确。显然,粤菜谱系的形成,正是岭南人既务实包容,又善于交融创新的文化特色,在饮食方面的折射。而粤菜谱系的风格,反过来显彰了岭南文化在中华文化中,具有独特和重要的地位。

至于如何通过文字概括粤菜的风格和品位,如何让读者感受到难以言喻的粤菜独具的美感,更是很难措手的问题。如果赵利平君没有经营管理饮食行业的丰富经验,没有经历过长期从事文艺评论工作的体会,没有把二者融会贯通,那么,这部《大粤菜》,就不能写得如此精辟,如此动人!

“食在广州”,饮食,是广州和岭南的亮丽名片,也是中华文化优良传统的重要方面。近年来,大粤菜系的菜式,在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,不断进步。有意思的是,对粤菜问题,广州的学者也从各方面作出深入的研究,近两年,竟陆续出版了多种有关对粤菜的著作。有学者从典籍爬梳粤菜的发展,作出细致深刻的稽考;有学者根椐科学,营养学和食品工程学等原理,分析粤菜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滋味。赵利平君的《大粤菜》,则在文化品格方面,对粤菜的美感,作出理论性和文艺性相结合的精彩阐述。这一本本对粤菜研究的论著,珠玉纷呈,气象恢宏,进一步擦亮了“食在广州”的名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