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许晓春

卤水浸鸡、酱油肥鸡、炸鹌鹑脯、干煎明虾、红烧鲍脯、桂花鱼肚、鸡蓉生翅、莲蓉酥皮、椰子汁凉糕……这是20世纪20年代末厦门粤菜馆“陶园”的菜单,隔着近百年回望,一道道鲜活的粤菜依然让人食指大动。彼时“陶园”因为岛美街的原址正在改建,暂时迁移到中山路上,在此之前“陶园”已经在岛美街经营了十几年。

粤菜传入厦门,最早可追溯至1842年之后的五口通商时期,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在150年以上。当时,越来越多的广东商人进入作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的厦门经商,令粤菜馆悄然兴起。1887年的上海《申报》,就介绍过厦门的“广荣发”和“广荣昌”两家店里的烧猪和鱼生粥等菜品。

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,随着商业贸易的进一步活跃,厦门吃粤菜的时尚越发风行,众多的粤菜馆不断涌现。当时的粤菜馆,以广州、潮汕风味为主,部分还兼办西餐和全席,经营者多为广东人。

早年厦门的每一家粤菜馆,都有几道自己的拿手好菜,比如“练江酒家”的鸡绒鱼鳔,“冠天酒家”的白斩鸡、烧鹅,广益酒楼的咖喱鸡饭,广州酒家的香汁炒蟹、油泡虾仁、白鸽肉绒,美洲饭店的鸳鸯鱼卷、美洲酥角、腊肠,等等。粤菜馆还会依季节不同,推出浓淡略有变化的菜式,有的还附设饮冰室,提供冷热饮品或者兼营烟酒罐头等。

厦门百年粤菜录

“无鸡不成席,无鱼不成宴”,鸡菜肴在粤菜中和海鲜一样颇具典型性和代表性,“文昌鸡”“牛奶鸡”“十全竹丝鸡”“柠檬紫姜鸡”“凤城脆皮鸡”等各种粤式鸡肴熠熠生辉。卤水浸鸡、酱油肥鸡、炸子肥鸡、韭黄烩鸡丝、油鸡、白斩鸡……被称为“风流天子”的腊肠蒸鸡是厦门当时头牌粤菜馆的主要鸡肴。名菜油鸡,也是厦门粤菜馆里下酒下饭均宜的佳肴,中山路的冠天、鼓浪屿广州酒家等出品的油鸡都很受顾客青睐。与此同时,禽类的菜肴还有炒鹌鹑松、炸鹌鹑脯、白鸽肉绒,等等。

除了传统鸡馔,作为粤菜馆,海鲜水产当然唱大戏了。取材于鱼、虾、蟹的粤菜海鲜菜肴,比如干煎明虾、香汁炒蟹、清蒸鲈鱼、酥炸蟹盒、油泡虾仁等,都是当时陶园、广州酒家、统一酒家等粤菜馆的必点菜品。还有以鲍鱼、鱼唇、鱼肚、鱼翅为原材料的高档海鲜菜肴,比如红烧鲍脯 鲍鱼猪肚、韭黄烩鲍丝、清炖滑鱼唇、清汤鱼肚、桂花鱼肚、鸡蓉龙鱼肠、鸡蓉生翅、炒桂花翅等,价格高昂,只为少数高档公务和商业宴请所用。

各种粤式的小炒、点心、小吃也颇具特色。其中粥面是粤式的特色主食,广东馆子和食品店里售卖的鸡蓉面(又称鸡丝面),“面极细,以鸡蓉味精等熟料,以开水冲之便可食”,“包以纸,每包小洋一角,可做珍礼之用”。中山路的陶园、开元路的冠德两家酒楼的鸡蓉面甚有名气,产品还远销上海、苏州、宁波和广州甚至南洋地区,深受食客欢迎,1922年上海《申报》还曾刊登过“陶园分销处”鸡蓉面的广告。另外,广东点心以煎、蒸、炸、烘等方法制作,以包、饺角、条卷片、糕、饼、盒、筒、盏、蛋挞、酥、脯等形式出现,配合时令,种类丰富多样。

潮汕菜作为粤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,因其口味和闽菜较为相似,当时在厦门大行其道。大同路的“聚芳楼”“庆香酒家”,开元路的“利隆”,思明北路的“桃园酒家”,思明东路的“宴琼林”和思明西路的“盛记”,都是以潮汕风味著称的粤菜馆。

百年前粤菜馆在厦门的勃兴,使得粤菜在当时成为商贾名士追求时髦的一种饮食选择。1926年顾颉刚、沈兼士、孙伏园到厦大任教,自然也不忘饕餮一番,曾多次去岛美街的“陶园”和开元路的“冠德”。1926年10月15日,顾颉刚和潘家洵、孙伏园、丁山等人及学生游玩了白鹿洞、虎溪之后去了“陶园”午餐;隔年1月中旬和几位教授们送完鲁迅上“苏州”号之后又到“陶园”吃饭;同年4月,也就是离开厦门的前三天,又带了妻子殷履安去市区剃头、购物,绸缎铺做衣服,当然也没忘记最后再去“陶园”美味一番。

1948年冬,上海赴菲律宾音乐访问团路过厦门,团里的著名电影明星白虹、欧阳飞莺、殷秀岑、关宏达等,专门去广州酒家鼓浪屿分店品尝了“清蒸鲈鱼”“白鸽肉绒”“罗汉斋”“酥炸虾盒”等粤式风味菜肴和小吃名点,对其美味大为赞叹,殷秀岑还亲自给“广州酒家”签名留念。

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,粤菜在厦门仍有相当的影响力,著名的粤菜馆有广州酒家、天信酒家、大三元海鲜酒楼等,一些星级酒店的中餐厅也以主营粤菜为招牌特色,并催生了粤港风味与厦门特色相融合的“早午茶”风俗,延续至今。